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

「圖書統一定價制」要幹嘛?

先讀這篇:解決出版業困境 文化部擬推「圖書統一定價制」

姑且不談需要投入多少稽查成本,才能在實務上落實這個制度。這個制度在邏輯上跟合理利潤無關,它只是禁止通路在價格上競爭而已。

然而競爭不會因此消失,還是會轉移到服務品質、空間規劃、選書準度、品牌認同、取得成本上頭。誰能在這當中勝出還很難說,消費者對文青氣息沒有偏好的話,小書店未必佔得了便宜。最起碼我就更喜歡上網選書、到便利商店取貨。

我更在意的問題是,這硬是拔除了通路透過靈活定價、刺激銷售的角色。把決定市場終端價格的任務,丟給出版社。但要知道術業有專攻,通路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,對於定價所需的資訊和知識,掌握得遠超過出版社。

把這個專業角色拔掉,出版社未必佔得到便宜,更可能會做出種種錯誤的決策、定價趨於保守偏低,沒賺到該賺的錢。反而是把靈活定價的空間留給通路,讓通路能盡可能把消費者願意花的每一塊錢都掙到,才是分工雙贏。

另一個有意思的點是,公平交易委員會懲罰的行為當中,有一種就是供應商限制通路售價。公平會認為這是在妨礙市場競爭,所以該罰。同樣的事情,政府卻修法開個「正當理由」的方便之門,就打算自己來搞,簡直莫名其妙。

但我並不是同意公平會應該懲罰這種行為,有些供應商就是寧可通路用服務而不是價格來競爭,策略的好壞也要供應商自己承擔。但政府逼所有出版商都用這一個策略,自己卻在一旁站著說話不腰疼,這就實在搞笑了。

補充:
許多時候,我們會出於自己的成見,覺得某些狀況是問題,比方紙本出版業、實體書店的利潤低落、版圖萎縮。但貿然把原因界定為表面上的現象(比方書籍的各種打折、包裹銷售),其實既找錯病根(市場問題永遠是供需問題,沒有需求,獲利怎麼可能會高),也沒意識到那些現象有它存在的道理。

在這種狀況下,與其用統一定價制來消弭表面上的某些現象,不如放給市場自己調整。往往越深入理解市場上出現的種種現象,就會明白這只是時代變遷的自然現象。比方紙本出版、實體書店的萎縮,反映的是資訊載體、消費習慣的轉變。把它當成問題,想要去解決,其實根本就是庸人自擾,甚至只是在當時代進步的絆腳石而已。

更多討論:真暴民的時事筆記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